1、道教起源: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
2、道教创立时间:东汉末年,距今1800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道的思想起源于轩辕黄帝,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4、道历的计算(一) 公元年间:公元前2697年+公元之年-1年。
5、如2017年为道历4713年。
6、即公元前2697年+公元2017年-1年=4713年。
7、道历的计算(二) 公元前年间:例如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道历什么年? 计算: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之年-1年;即公元前2697年-公元前551-1年=2145年, 即孔子出生为道历2145年。
8、又例如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按此计算,老子出生为道历2125年。
9、道家。
10、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1、老子到了唐朝时,被封为“太上老君”,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12、著名道教学者尹志华认为,道教和其他宗教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创教人。
13、佛教有释迦牟尼,基督教有耶稣。
14、创教后,后来的门徒根据对祖师思想和精神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很多教派。
15、好比是一颗大树,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开枝,分成很多不同的枝丫。
16、道教恰恰相反,好像是很多溪流汇成一条河流,或像很多根电线,拧在一起,变成一股很粗的电缆。
17、道教是先有众多的教派,再汇聚成整体的道教。
18、同时,道教也不断收容、改造、提升民间信仰,所以神系越来越庞杂。
19、但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教由张道陵于东汉后期创立。
20、(查历史资料: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共195年。
21、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有12位皇帝)。
22、现在史学界和道教界较为公认的说法,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以张道陵在蜀中创建天师道为标准,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23、有人说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老子时期,又或者以神仙家为准……但是,判定一门宗教的确立,必须看它是否具备信仰、仪式、及信徒。
24、有教义经典,可使信仰者有目标;有仪式科轨,能借此以达其目标;且有足够之信徒拥护此信仰;如此便可以构成宗教。
25、如果说道教起源于黄帝时期,老子时期,虽然满足了判定宗教的某一条件,却并不完备。
26、而唯一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就是道教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
27、据历史记载,张道陵在今属四川大邑的鹤鸣山创立了一个教团—-“五斗米教”,但同时在其他地方,很多人也都在传教。
28、稍晚于他的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他完全没有关系。
29、所以,道教是原生性的宗教。
30、因此,道教是中国远古文明里的宗教因素与道家哲学思想逐渐融汇,慢慢演变而成的。
31、扩展资料:鲁迅曾作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32、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33、英国汉学家李约瑟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
34、”学术思想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35、”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36、在哲学上,道教无中生有、道生万物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在古代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
37、儒道互补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
38、宋朝大儒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学术思想源自高道陈抟,程朱理学将道教的宇宙图式论和儒家纲常名教结合构建了“天理”哲学体系。
39、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处处把“良知”说和内丹学相比拟,充分汲取了道教玄学理论和修养方法。
40、两千年来佛、道两大传统宗教不断地进行互动。
41、东汉时期佛教被人们视为黄老道的支派,南北朝时佛教的传播借助了老庄玄学的影响,禅宗的宗旨方法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密宗的修行方法大量借鉴了神仙方术。
42、国际影响道教在东亚、东南亚广泛流传,日本神道教、天皇信仰、民间信仰深受道教影响,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是在道教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宗教,道教全真派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重要宗教。
43、在欧美,《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在译成外文的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康德、尼采、黑格尔等哲学家,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卡夫卡、托尔斯泰等文学家,里根、梅德韦杰夫等政治家都从中获得巨大启迪。
44、内丹养生、星相医卜等道教文化也风靡全球,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练太极拳者达1.5亿人。
45、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带给环保主义者很大的启示和思考。
46、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4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