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源 > >正文

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致力于打造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3-04-03 10:20:36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资料图】

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一年一度的种业盛会如约而至。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拉开帷幕。4天里,不仅有种业界前沿的观点和展望,还集中展示发展成果和经验,为种业振兴探路蓄力。

充足的光和热,让三亚一带成为我国农业育种的天堂。一颗经过南繁育制的种子,能种出一株稻穗,能种出一片稻浪,还能种出一个“禾下乘凉梦”,以及种出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种业振兴,海南显担当。近年来,我省依托资源优势禀赋,乘着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利用自贸港政策的优势,打造服务全国的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科研育种平台,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打下扎实基础。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种业成果展示会上,一位工作人员展示用各种种子拼成的创意画。

南繁服务保障强起来

每次到海南,都能感受到新变化

近日,南繁基地(乐东、三亚片区)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三亚片区南滨泵站完工,可为驻扎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500多个科研机构提供灌溉用水。

种子萌发从吸水开始,水资源供给是种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而这只是我省提升南繁基地服务保障能力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近年来,海南全力加快推进南繁基地高质量建设,全力推动已建成设施高水平运行。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我省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并高标准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总体规划(2018—2035)》《南繁科技城产业规划(2021—2035)》等一项项规划接连出台,目标明确,强化保障。

土地是粮食的“命根子”。“过去几年,海南农垦完成了两万多亩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土地流转与整理工作,建设了配套综合服务中心、种子烘干厂、智能温室、新品种展示基地等南繁服务设施,初步构建了全方位满足南繁单位科研、生产、生活需求的服务链条。”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艾轶伦说。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放眼全省,26.8万亩适宜南繁育制种的耕地被划定为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含5.3万亩核心区),全部南繁保护区耕地规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纳入“一张蓝图”,并通过海南省“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常态化用途监管。

三亚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盛勇军介绍,该市始终坚持高质量推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创建分类管理模式,以“冬季南繁,夏季绿肥”分时轮作模式,在非南繁季节实施“绿肥沃土工程”,提升南繁基地耕地质量。

“部、省密切合作,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及各南繁省份,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这几年,我每次到海南,都能感受到新变化,工作推进力度明显加大,成效有目共睹。”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说。

南繁新品种涌出来

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今年,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承担着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地展环节的展示基地任务,集中展示来自264家参展单位的1887个品种,涵盖玉米、水稻、杂粮、瓜果、蔬菜等作物类型,都是近几年通过审定和登记的品种。”艾轶伦在会场发出邀约,邀请大家走进田间地头,尝鲜南繁新品种。

当春回大地,北方地区开展春耕春播之时,气候温暖的海南,已是万物勃发。鲜食玉米、栗子南瓜、彩虹西瓜、樱桃番茄……徜徉在绿意盎然的产业园里,一个个名字好听,长相精致的新品种,令人应接不暇。“本次地展的品质型、口感型品种明显增加,在精心的照料下,长势喜人,以最佳面貌迎接参展嘉宾。”这里的“大管家”、来自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马文全说。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要吃得饱,更追求吃得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注意到人们餐桌上的变化,“过去吃饭,一大碗米饭搭配一点咸菜、一点辣椒,而现在不一样了,餐桌上有各式各样的菜肴。”陈萌山说。

新趋势,催生新理念。去年,“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大食物观。

陈萌山介绍,树立大食物观,不仅要通过扩大食物来源,来确保食物的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来应对各种挑战。同时通过合理的布局,优化结构,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使农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越吃越好。

目光再次转回南繁热土。数十年来,一代代育种家使命在肩,接续奋斗,农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选育品种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多领域拓展。而新老育种家躬耕不辍,换来了全国七成育种新品种出自海南。

科研要素聚起来

全力以赴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崖州湾畔,一座科技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里是崖州湾科技城,坚持以科研集聚提升南繁、深海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研集聚“关键变量”逐步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实现多个“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跨越。

“以崖州湾科技城为载体,聚集了中国种子集团、隆平高科、大北农和德国科沃施、荷兰科因等外资涉农企业共939家。其中,中国种子集团已将总部迁至三亚并开展实体化运营,德国科沃施在三亚设立首家外贸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盛勇军说。

4月1日,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开幕。种业成果展示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科研成果产品竞相亮相。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科研创新要素正向海南“聚起来”。一批创新服务队伍陆续开展工作,有23个院士团队在海南开展育种创新;一批揭榜挂帅项目相继启动;中科院正在加快选育双季早粳稻,农科院积极开展基因编辑育种,热科院加大热带种质资源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过去一年,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发展迅猛。实验室大型仪器公共服务中心、种质资源分子鉴定平台等开放共享平台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实验室理事单位达到20家,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科研院所。”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从当前重大迫切需求和抢占未来制高点两个方面出发,实验室将扛起“生物育种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核心种源创制及大规模鉴定、重大品种精准设计与培育”的三大使命,打造种子精准分子设计创新平台,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如今,承载了巨大荣光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正迎来一场新的使命——打造“南繁硅谷”。海南正依托政策、制度集成创新等优势,全力以赴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推动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转变、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转变、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转变、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加快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